人文地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课程网站 >> 教学教案 >> 正文 本站永久域名http://rwdl.snnu.edu.cn        现在的时间是:
正文浏览
第八章 旅游地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11 点击: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旅游业,游客,客源地,目的地,旅游交通;旅游动机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旅游开发的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掌握旅游业的发展,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的特点等。

第一节  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一、古代旅游(1845年之前)

旅游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具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具有了原始形式的旅游。

比如说,旅游者所需要的住宿、饮食服务、导游、礼品商店,在当时就已经存在,尽管形式比较原始,这一时期人们的外出旅行主要是由产品或商品交换引起的,即旅行经商。休闲旅游的早期形式可以追溯到巴比伦帝国和埃及帝国时期。

公元前6世纪,古巴比伦曾向公众开放过一座“文物博物馆”,供人们游览。现在已经发现最早的旅游者在建筑物上的涂鸦,大概是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涂写的。在埃及,金字塔一直是人们向往和参观的地方。同时,埃及人也举办过多种宗教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观赏的人。在节日期间,有出售食品、饮料的小贩,有导游,有沿街叫卖的货郎、招揽生意者等,向人们提供各种服务。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帕台农神庙已成为旅游者的必去的重要地点。于是为满足旅行者的需要,旅店作为各个神庙的附属设施而在各大城市和海港内建立了起来。但这一时期的旅店只能提供最基本的设施,如睡觉的铺板、没有取暖设备,没有窗户,也没有洗浴设施。

导游手册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出现。介绍雅典、斯巴达和特洛伊等地点的。广告也以标牌的形式出现,沿着标牌所指引的方向,参观者可以找到路边的旅店。

公元前3世纪,希腊旅游者已经开始外出旅游,前往药神所居住的地方访问。如罗马人前往西西里、希腊、罗德岛、特洛伊、埃及进行旅行,罗马人推出的导游手册,用不同的符号来标明各个客栈的等级。

13世纪以来,由于贸易的发展,旅游活动更加频繁。

15—16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其对外扩张,科学考察和探险旅游极为盛行。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旅游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我国,旅游活动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如帝王将相的巡游、狩猎,文人墨客的漫游和贵族子弟的游学,宗教信徒的朝圣、和尚、道士的化缘云游等,也相继展开。这在我国古代非常多,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旅游活动形式。但是由于参加者人数较少,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性。

二、近代旅游(1845年——二战之后)

到19世纪,产业革命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促进了近代旅游的出现和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组织了一批540人组成的旅游团队参加禁酒大会,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团体包价旅游。1845年他正式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专门经营旅游业。这成为近代旅游业产生的标志。此后各种旅行社纷纷成立。1908年,斯塔特勒在布法罗建造了第一坐商业饭店,后来饭店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行业。

由于从托马斯·库克组织集体包价旅游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期是近代旅游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财富增加,交通工具的改善(火车和铁路的出现),旅游活动发展十分迅速。团体旅游和为游客办理旅游代理业务的旅行社的兴起和发展,使旅游变得更方便轻松,真正成为了——种愉快的享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团体旅游和旅行社的出现和发展又使旅游价格因规模的扩大而便宜了,更多的人能参加到旅游者的行列中去。这段时间,以观光娱乐、消遣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取代了古代的旅游,旅游真正具有了现在所理解的涵义。

三、现代旅游阶段

到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如飞机、汽车的普及),使人们出游更加方便快捷,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再加上各国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使更多的人能参加到旅游者的行列中,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旅游成了一种大众性的消费活动,甚至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979年全球旅游人次23.7亿人次,1983年35亿人次,1993年超过40亿人次,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

第二节  旅游的区域特征

一、旅游与旅游业

1.旅游、旅游活动与游客

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它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它地方去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惯常环境指居住地附近的地方和人们经常去的地方。一是指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即使这个地方离他的居住地很远,如某人的度假别墅、第二住房等,也属于惯常环境;二是指离一个人的居住地很近的地方,即使他很少去,同样属于惯常环境。

旅游与旅行的区别:(1)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而旅行则无需这一条件,如每天上下班和到剧院看戏属于旅行;(2)看主体在访问地通过其活动是否获取谋生性报酬,旅游的主体不以获取谋生性报酬为主要目的。关于主体:我们把旅游的主体称为“游客”,而旅行的主体称为旅行者。

以消遣、休闲和求学等为目的的活动,可以看作是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的类型:

(1)按地理范围分:国内旅游(居住国范围内的旅游)、国际旅游(跨国界的旅游活动)。

(2)按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3)按计价方式分: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

(4)按出游的目的划分:休闲、娱乐、度假类;探亲访友类;商业、专业访问类;健康医疗类;宗教朝拜类等。

游客:指任何一个人到他(她)的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去旅游,连续停留不超过12个月,并且旅游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

一个人成为游客的必要条件:(1)旅游的动机;(2)可支配收入;(3)余暇时间

游客一般分为两类:一日游游客(指在访问地不过夜的游客)和旅游者(在访问地停留24小时以上、一年以内,并在访问地投宿过夜的人)

2.旅游业

(1)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在这一过程中,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相关行业的综合。

旅游系统示意图

旅游主要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

(2)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旅游的推动、促进和提供便利服务来从中获取收入,是一项经济性产业,而非文化事业。基本特点:a. 综合性产业。旅游的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为满足旅游者的多重需求,要求由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b. 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

二、客源地

1、客源地:指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

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旅游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在满足了吃、穿、住、行及安全感等多种基本需要之后才产生,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行为。一个经济水平不高、当地居民的基本需要尚不能满足的区域是不可能成为客源地的。

因此,从游客出游的能力来看,必须具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两个条件,才能真正成为潜在的或现实的旅游者。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收入高,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就越高;同样,劳动生产率也高,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也多。所以客源地的形成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国际上客源地大多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当前世界主要的客源地有:

欧洲、北美和日本。主要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荷兰、奥地利、瑞士、瑞典、墨西哥、比利时、西班牙、澳大利亚等。

欧洲和北美是世界传统的客源地,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都很活跃。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太地区,是一个新兴的重要客源地。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出境旅游人次也在逐渐增多,在世界客源市场中越来越重要。

三、目的地

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等地。

地中海。是欧洲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地中海沿岸国家。本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是以海岛、海岸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为主,兼有海滨沿岸风光和湖泊风光,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中海沿岸是世界著名的阳光、海水、沙滩风景地带,以海岛、海岸、山岳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为主,兼具民族风情。本区的旅游客源地主要是西欧国家。西班牙是国际度假旅游的首位目的地。

加勒比海。是北美洲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范围包括加勒比海沿岸的墨西哥、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国家和地区,如古巴、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巴巴多斯等。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茂密的热带森林,奇异的海洋动物,海水、沙滩、阳光及古老的带有神迷色彩的印第安文化和玛雅文化构成本区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本区吸引的游客主要来自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东南亚。本区是一个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旅游区,与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相比,本区的旅游资源要分散得多。本区主要指中南半岛的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上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本区以热带海滨风光著名,宗教寺庙等古迹也十分突出,民情风俗独具魅力。主要客源地为日本及我国的台湾、香港。

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是中南欧的主要山脉,最高海拔达4500m以上,其山脊部分由火成岩构成,经古冰川作用后,形成了锯齿状山峰和深切的U形谷,地势高差悬殊,十分壮观。冬季是阿尔卑斯山一年中的第二个旅游高峰期,即使是在山脉的最南部也有足够的积雪开展滑雪运动。是主要的山地国际旅游中心。

四、交通连接

1、旅游交通的意义:

(1)通是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桥梁。

(2)在旅游产品中,交通运输服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

(3)游客沿交通线上的移动,不仅是为了完成空间位移,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旅游的经历和体验,是旅游者最终获得的旅游体验中的组成部分。交通线路和旅游线路是高度统一的。

(4)旅游产品开发中是以交通线路把各旅游地和景点串联拼合起来,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即通常说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

2、旅游交通的空间层次

在大尺度空间上,旅游者行为规律为作闭环状旅游,避免走回头路。因此,交通线路的建设应适应这种规律,把规模、等级相当的景点和旅游地以最经济的、最有利于旅游活动的方式连结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闭环交通线。在中、小尺度空间上,旅游者的行为规律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中心旅游地)作依托作节点状旅游。因此,中小尺度的交通线路的建设应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作放射状与低一级的旅游地(点)相联结。

旅游交通从空间层次上可分为三种: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它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跨越的空间尺度大。外部交通的主要方式是航空交通和铁路交通,也有部分水运和公路交通。

第二层次是在旅游区内由中心城市到旅游地、风景区的交通,跨越的是中、小尺度的空间,交通方式主要以公路或铁路为主。

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旅游地、风景区内部的交通,跨越的是微观或小尺度的空间,交通方式以特种交通为主,如索道、游艇、电瓶车、畜力车、骑马等,甚至步行。

旅游交通的选线、建设主要考虑大、中尺度的交通,景区和旅游地内部交通一般是旅游地、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者动机与决策

一、旅游动机

1.概念

旅游动机是指促发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也就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生活地与旅游地的地理差异

旅游者的社会生活方式

旅游者的经济能力

旅游者的闲暇时间

旅游社会环境

其他(如天气、突发事件等)

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形成


旅游动机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2.旅游动机的类型

忧虑动机本身比较复杂,因此归类比较困难,目前国外流行的旅游动机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

(1)田中喜一分类法。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即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每一种动机反映了不同的需求。如:

(2)麦金托什分类法。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也将旅游动机分作四类: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地位与声望的动机。

身体健康的动机。包括休息、运动、游戏、治疗等动机。这一类动机的特点是以身体的活动来消除紧张和不安。

文化动机。即了解和欣赏异地文化、艺术、风俗、语言和宗教等动机。

交际动机。包括在异地结识新的朋友,探亲访友,摆脱日常工作、家庭事务等动机。这种动机常常表现出对熟悉的东西的厌倦和反感,逃避现实和免除压力的欲望。

地位与声望的动机。这类动机包括考察、交流、会议以及从事个人兴趣所在的研究等。它的特点是在进行旅游活动的交往中搞好人际关系,满足其自尊、被承认、被注意、能施展其才能、取得成就和为人类作贡献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对游客所做的抽样调查来确定旅游者的动机。

3.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A.影响个人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

(1)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对旅游动机的影响

由于男女性别在家庭和社会两方面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使其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也有较大区别。如男子的主动性、冒险性、猎奇心理等,使之容易萌发出外旅游的愿望,并容易把其动机付诸实施;女性由于其被动性、求实性等心理,使其旅游动机的产生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把旅游动机向旅游行为转化方面,也显得犹稳重。另外,在选择旅游地、旅游工具、旅游价格方面,也有较大的心理差异。

从年龄来看,年轻人活泼好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要求较强,好奇心和好胜心较重,他们一般不受社会环境的约束,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旅游动机产生较易、实施也快。中年人在工作和事业上有一定基础。有较多的生活经验,使其旅游动机倾向于求实、求稳、求名或出自专业爱好及享受方面。人到暮年,由于健康及其它方面的原因,大多喜爱清静而交通方便的旅游区,如钓鱼;有能够满足其怀古、访友需要的旅游点,也能引起他们的旅游兴趣。

身体状况是影响旅游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身体好坏程度不仅对旅游动机的产生及强度影响极大,而且对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性质及旅游环境有较多要求,使旅游行为的实现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2)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

旅游活动是一种高消费的社会生活方式,因此,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如果旅游价格高,则旅游活动所需费用就大,就会影响到旅游动机的产生及向旅游行为的转化。

由于旅游活动的业余性,在旅游动机产生时必须考虑余暇时间。没有一定的业余时间保证,旅游动机就不会产生,旅游行为就不能实现。

 

(3)心理因素

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

B.影响旅游动机的社会因素。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因素,构成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对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均具有强烈的限制和影响作用。旅游作为一种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而独立存在。在现实社会中,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除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治安等要素影响外,最主要而直接的影响是旅游环境地构筑,包括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旅游所持态度、所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鼓励及限制性措施,旅游地资源性质、特征,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及旅游热度(含游人次数、旅游收益及其它等)。如此构成了一种社会旅游环境,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根据个人状况产生各种旅游动机。

二、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和旅游偏好。

1、感知环境

观光动机主要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引起的,人们期望了解与自己居住地有差异的地方的环境。环境差异是导致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差异并不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因为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人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受感知环境的限制,尽管客观环境中存在某个很有价值的旅游地,但由于某种原因,这个旅游地没能成为人们的感知环境的一部分,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到该旅游地旅游。

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上。距离可分为客观距离和感知距离,对旅游点的吸引力真正起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客观距离以里程来衡量,感知距离则以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等来衡量。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感知距离还受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尽管两地的客观距离不变,但由于开辟了航空线或直达火车,使感知距离大大缩短。

2.最大效益原则

 

人们在作旅游决策时,倾向于追求在资金和闲暇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获取最大旅游效益,即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当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程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时,人们会做出到该旅游点旅游的决策,这个比值就称为旅游时间比。人们在作旅游决策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比如当存在类型相同、所提供的游玩时间近似、但到居住地距离不同的旅游地时,人们一般会选择最近的旅游地旅游。

(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旅游常常是由环境的空间差异引起的,因此人们力图通过旅游获得最大的环境信息量,以便从感知上消除或减小这种环境差异,对最大信息收集量的追求使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有以下倾向: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知名度大的旅游地往往比知名度小的旅游地有更大的稀缺性,人们通过旅游消除的稀缺性就越大,获得的信息量也越大。如在大尺度空间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旅游地。B.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环境差异越大,游客就更能体验到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越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

(3)旅游偏好

现代旅游活动成为一种崇尚个性的时尚,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如背包客,散客客源市场越来越受到旅游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视。这是因为旅游者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但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即旅游偏好差别问题。对旅游偏好的调查与研究,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针对性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对于旅游的偏好的分析,可以从年龄、职业、学历三方面去研究:

A.年龄。人的个性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在不断发展变化。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特别对游乐设施感兴趣。青年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新鲜感较强。老年人沉着老练,活动量不如青年人,喜清静之地。

B.职业。旅游者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学校的师生,有公务人员、干部、军人,还有退休闲居者等。由于职业的不同,影响了人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人们爱好的差异。旅游的偏好,往往和人的专业或职业有密切关系。

C.学历。不同的学历反映旅游者所受的教育不同,大学、中等学校和小学三者在影响人的个性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旅游愿望与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成正相关。高学历的人基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他们对去哪里、看什么目的性较强。中等学历的人产生旅游的愿望更多地受大众媒介的影响,对于去哪里、看什么没有前者主动。


 

 

第四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一、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定义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文化或精神的因素。旅游资源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商品、设施和服务,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资源以及吸引物资源等。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②是对旅游业具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之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特征

(1)具有广泛性和区域性。地球上不同的区域都具有旅游资源。但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在地域上的差异而形成旅游资源的地域性。

(2)在时间季节变化性。表现在由自然要素构成的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样不同时代的人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偏好也不同。

(3)是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旅游资源的价值很难精确地计算出来。

(4)是认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旅游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被发现,有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的趋势,除专门的人工吸引物外,绝大部分旅游资源最初并不具备旅游的功能和吸引力,只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才被发现并发掘出旅游功能。现代旅游资源的范畴已大大超出了传统自然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康体、气候、水体等,继而出现了娱乐、购物、科考、民俗、主题公园、工业生产等资源,旅游资源正向多元化、广义化发展。

(5)不可移动性。旅游资源具有区域性,都是存在一定地域的,不能脱离当地环境。有些是难以迁移的,如风景名胜区、名山胜水等。

(6)重复使用性。绝大部分旅游资源都具有长期重复使用的价值,不会被消耗。

3.旅游资源的分类

可以从不同的特性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1)按发生属性及组成要素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按利用和开发状况分: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

(3)按活动的性质分:观赏型、运动型、康体型、娱乐型旅游资源等;

(4)把资源和活动的性质相结合起来分类:利用者导向型(以利用者需求为导向,靠近利用者集中的人口中心,如球场、动物园等)、资源基础型(可以使游客获得近于自然的体验,如风景、历史遗迹)、中间型。

(5)按照旅游资源的功能分:观光游览型(以供旅游者观光游览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享受和陶冶性情)、参与型(可以亲自参与,得到切身的体验,如冲浪、漂流等)、购物型、保健休疗型(如疗养院、度假村等)、文化型(富有文化科学内涵的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等)、感情型(可供开展祭租、探亲、访友、怀古等旅游活动,以表达旅游者的思古、怀念、敬仰、仇恨等感情。如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等)。

4.旅游资源的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就是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旅游资源评价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通过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评价,可以对旅游资源的品位、特质、开发条件等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从而明确该旅游资源在同类旅游资源或在所处区域中的地位,确定不同旅游资源的开发序位,为制定旅游开发规划等提供科学的判断标准或理论依据。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目前,对旅游资源评价尚无统一标准和体系,但大体包括两个方面。

(1)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自身品质和丰优程度的评价。它主要包括七项指标。

①美学观赏性。美学观赏性主要指旅游资源能提供给旅游者美感的种类及强度。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构成的空间综合体,既体现了自然美,又蕴涵着人文美。观光是旅游者鉴赏美的活动,特别美的事物使旅游者能爽心悦目、陶冶性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具体来说,旅游景观的美包括形态美。形式美、色彩美、韵律美、嗅味美、动态美、意境美等。凡是吸引力较大的旅游资源,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性。

②历史文化性。即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一方面是指旅游资源是否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及其遗存文物古迹的数量与质景;另一方面是指旅游资源是否具有或体现了某种文化特征,是否与某种文化活动有密切关系,或者是否有与之直接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等因素。

一般而言,旅游资源类型越多,规模越宏大,产生年代越久远,保存越完好,越是珍贵稀有,越是出自名家或与名人相关,其历史地位越高,文化价值越大。

 

③科学性。主要是指旅游资源的某种研究功能,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能为科学工作者、探索者和追求者提供什么样的研究场所。这些场所通常是自然保护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区域、博物馆、纪念地等。

 

④奇特性。即旅游资源的特色、个性,也就是“与众不同”、“唯我独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征。具体而言,它一方面是指某一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旅游资源的差异程度,表现为特异性;另一方面是指旅游景点唯我所有,有别于其他或不与其他重复,表现为新奇性。旅游资源的奇特性越是突出,其旅游吸引力也就越大,从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能够产生奇特感的客体景观,或因其稀少难遇,或因其特色显著,或因其互相配合构成出乎预料之情景,从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⑤规模与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的规模是指景观对象数量的多少、体量及占地面积大小等等。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一是指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组合与补充状况;二是指各要素的组合及协调性;三是指景观的集聚度。只有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密度较大,类型丰富,搭配协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⑥旅游功能。旅游功能是指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某种旅游活动需求的作用。比如,美学观赏性强的旅游资源可用以开展观光旅游;文化、科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宜于开展修学旅游、探险旅游等。一项旅游资源若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旅游功能,能够吸引多个游客群,宜于进行多种旅活动,那么其价值就较大。

⑦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的旅游活动能力,也就是在不致严重影响旅游资源特性、质量及旅游体验的前提下,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所能连续维持的最高旅游利用水平,又称为旅游承载力或饱和度。它主要受旅游资源的自然特、旅游功能、旅游活动方式及旅游者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旅游资源一定范围内,并非是接待的旅游者越多好。超过了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最终只会得不偿失。当然,在充分满足上述前提的条件下,旅游环境容量大者,旅游资源价值就高。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旅游开发是旅游资源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旅游资源自身条件固然非常重要,但旅游资源开发仍要受许多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①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主要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旅游资源与其所在区域内的其他旅游资源、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的关系等。世界上许多旅游景点、景区因其特殊地理位置而令其吸引力大增,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及其交通条件决定着游客的可进入性。如果旅游资源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可进入性较差,那么旅游资源即使是一流的,也难以成为热点旅游地。一处旅游资源与其所在区域其他旅游资源、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关系,一般为互补关系或替代关系。旅游资源之间是互补关系时,旅游资源之间可以互映互衬,产生集聚效应,能够更多地吸引旅游者;旅游资源之间是替补关系时,它们之间会相互竞争,相互取代,引起游客分流。另外,一处旅游资源周围若有名山、名湖、名河、名泉、名岛、名城、名道等,不但有利于旅游资源的联片成规模开发,而且后者会对该旅游资源起到带动作用,产生规模效应。

 

②客源条件。客源应包括本区与外地两个方面。一定数量的客源是维持旅游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游客数量与旅游经济效益是直接相关的。旅游资源的客源条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在空间方面,分析旅游资源所能吸引的客源范围、最大辐射半径、吸引客源层次及特点。具体包括:主要客源地有哪些,与主要客源地的距离及交通条件,主要客源地的人口特征及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其二是在时间方面,分析客源季节变化可能形成的旅游淡旺季。这与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有一定关系。旅游资源的类型、等级不同,其客源市场指向亦不同。评价客源条件需与旅游资源的价值、区位条件等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③自然环境。即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自然环境。它对旅游资源的质量、时间节律和开发有着直接影响作用。植被、水文、气象等本身是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品质。旅游资源所处的外部环境必须清洁雅静,令人赏心悦目。没有良好的环境,旅游资源价值再大,也会阻碍旅游者的到来。

宜人的气候是旅游的必要条件,并起着导向作用。水质如何,关系到游客的健康。大气环境和土壤元素构成中是否含有害物质,亦将影响游客健康,进而影响旅游开发。另外,对旅游资源所在地地质地貌的分析亦很重要。如地质地貌环境是否很脆弱.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等等,都与旅游者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旅游者数量、旅游开发及其效益。

④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即旅游资源所在地的经济状况。其主要是投资、劳动力、物产和物资供应及基础设施等条件。

资金来源是否充裕财力是否雄厚,直接关系克旅游开发的深度、广度,进度及开发的可能性。劳动力条件是指能够满足旅游开发所需的人力资源数量及质量,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人力资源。使用当地劳动力,既可以节省资金,又由于当地人熟悉本地情况,故利于工作,利于提高当地人办旅游的积极性。物产和物资供应条件是指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活动正常运行所需的建筑材料、设备、食品、原材料、地方特产的供给情况,它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的成本与效益。基础设施条件指水、电、交通、邮政、通讯等公共设施系统的完善程度、先进程度。如果这些设施不够完善或比较落后,则直接影响到旅游客源的可进入性和旅游服务质量,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效益极为不利。

⑤社会文化条件。社会文化条件主要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政治局势、政策法令、社会治安、政府及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卫生保健状况、地方开放程度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治安差的地方,即使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旅旅游者也不愿前往旅游。如果政府领导重视,政策倾斜于旅游,人们办旅游的积极性就高,多方面的资金就会投向旅游业,从而经济效益更为显著。卫生保健状况较好的旅游地区更能吸引游客。如果当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开放,人民热情好客,能使旅游者有宾至如归之感,就会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收入;社会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人们智力开发、知识增长、眼界开阔、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等方面的作用;环境效益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旅游业是经济型产业,对旅游资源开发后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不仅估算投资量、投资回收期等直接的经济指标,而且还应评估因关联带动作用由乘数效应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包括正负两个方面。如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打破封锁、保守落后的思想,利于同各国各地人民建立友好关系等。正效应也会出现,影响到旅游地的社会风尚、伦理道德等。比如赌博、色情、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等丑恶现象亦会随着门户开放纷纷涌现,甚至泛滥成灾。旅游项目发会带来城市绿化、环境美化、交通顺畅、自然保护区建立、珍惜动植物得到保护等积极影响。但旅游业也会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5、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目前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有:

(1)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是通过人们的感性认识,对旅游资源作出定性的评价或分级,一般无具体数量指标。如:

①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黄辉实提出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个方面对旅游客源进行评价。

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采用以下六字标准: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的事物:特,特有的、别处没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有应用价值。

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采用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人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项标准进行评价。另外,他还认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虽是属于开发问题,但在评价旅游资源时,对单位成本、机会成本、影子成本、社会定向成本等也要有大致的估计。

 

②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

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

 

③“吸引力”、“开发条件”、“效益”三项评价方案

吸引力评价包括观赏价值(美、独特、新奇程度等)、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内容、环境评价、季节要素、特殊价值(土特产品等)和环境容量等8个子项目。

开发条件评价包括地区经济条件、可进人性、依托城市、通讯条件、地方积极性和已有服务设施情况等6个于项目。

效益评价包括投资与收入、客源预测和社会效益。

④一般体验性评价

常用方式是旅游者在问卷上回答有关旅游资源(地)的优劣顺序,或由各方面专家讨论评价,或统计旅游资源(地)在旅游书籍、常见报刊上出现的频率,从而确定一国或地区最优秀的旅游资源(地),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地)的整体质量和知名度。

(2)定量评价方法

通过统计、分析、计算,由具体的数量来表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等级的方法。

一般有:技术性的单因子评价(集中评价对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宜性评价或优劣评判。一般限于自然旅游资源);综合性的多因子定量评价(一般要设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要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评价)。

二、旅游地

我国旅游地的开发类型主要有:

1. 风景名胜区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一类基本的旅游目的地。以具有美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美学、生态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科学及观赏和经济价值。如自然山川风景型等。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三类。

2.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由于自然保护区一般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向往的观光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因此在充分保护好核心区的情况下,在缓冲区和实验区可以开辟一定区域用于旅游发展。应该明确的是,在保护区的各种功能中,以保护功能最为重要,旅游活动仅在不产生环境损害的前提下才能开展。

3.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

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上形成的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独特地位,有不同程度影响力的各类城市。如西安、北京、南京、罗马、雅典。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形成一类基本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社区。

古迹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活动遗址、遗迹、遗物及遗风等。如古城遗址等。

4.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为主要资源基础,因此在森林公园内开展的旅游活动也带有明显的森林游览、观光、采集和狩猎特点。

在森林公园内可以规划为旅游、游憩活动的内容包括:动植物观赏、徒步旅行、浆果采集、非保护类野生动物的有控狩猎、野营、森林浴等。由于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生态系统或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主的,因此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保养了较好的森林资源,可以规划为森林公园,但开发为森林公园时,必须严格保证核心区的环境不受任破坏。

 

5.旅游度假区

旅游度假区,基本涵义是一个人工营造的为旅游者提供愉快欢乐感的环境。

6.主题公园

以某一中心主体为基调而兴建的大型人造游览娱乐区。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锦绣中华等。

第五节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一、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旅游业是国民收入的来源之一。能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2.扩大劳动就业。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3.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化发展。

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关联性强。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为了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相适应,就需要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如交通、通讯、轻工、建筑业等。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脱贫。因为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地方税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1.旅游业是一个创汇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用汇行业。出境旅游需要花费外汇,会使外汇漏损。

2.经济欠发达但资源充足的地区,旅游过度超前发展,会使旅游配套设施投资巨大,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利。

3.旅游业是一项不稳定的产业,极易受突发因素影响,导致旅游需求大幅度下降,会使相关产业蒙受致命打击。

4.旅游的季节性,会造成旅游淡季大量设备闲置浪费和劳动力的季节性失业。

二、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积极影响:

旅游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如通过旅游业自身的活动促进、刺激环境保护,直接提供经济、技术手段使保护措施得以实现。如旅游促进了历史遗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旅游促进一些旧的建筑改造为新的旅游设施,使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使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使旅游接待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为了保持环境质量和保证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体验,旅游使采取行政的和规划的控制成为可能。

消极影响:

1.使当地水和空气质量下降使噪声增加。

2.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造成当地居民生活空间相对缩小。

3.长期接待游客,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甚至存在寿命受到威胁。

4.大规模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将加剧对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损害和破坏。

5.接待设施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1.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交流(意识、科学技术等)。

2.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3.发展旅游业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

消极影响:

1.不良的“示范效应”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失去纯朴的美德。

2.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旅游开发、服务中,使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退化。

 

 


 

 

复习思考题:

1、 举例分析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2、举例分析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3.论述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举例加以论证。

4.什么是旅游决策,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影响旅游决策的主导效益原则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开发?

6. 运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举例说明发展旅游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7. 结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课程通知
    马蓓蓓副教授授课通知 马蓓蓓副教授授课通知 (3月1日)
    郭芳博士授课通知 郭芳博士授课通知 (3月1日)
    周忠学副教授授课通知 周忠学副教授授课通知 (3月1日)
    关于浏览权限的说明 关于浏览权限的说明 (12月10日)
    最新内容
    ·薛东前 教授课程录像
    ·周忠学副教授教学录像
    ·师谦友教授教学录像
    ·李武斌老师授课录像
    ·赵振斌
    ·延军平
    ·严艳
    ·马蓓蓓
    ·陈瑛
    ·周忠学
    版权所有 © 2007-2010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大学城陕西师范大学 邮编: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