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布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顺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金字塔可以分析不同国家、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及变化趋势。

中国1998年和1990年城市金字塔图
(3)位序规模律(Rank—Size Rule)
某一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城市中城市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之间所存在的规律,叫做位序—规模律。
1949年齐夫提出了城市规模分布模型:

式中Pr为第r位城市人口;P1为最大城市的人口;r为Pr城市的位序。
即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的人口的1/2,第三位是最大城市的人口的1/3,依次类推。
现在普遍使用罗特卡模型:
Pr为第r位城市的人口数;P1为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数;r为位序;q为常数。
在实际研究

中,一般把上式作对数变换,即

对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进行“y=a+bx”线性回归分析。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b︱值接近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b︱值大于l,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b︱值小于l,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分布在各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当进行多年对比时,︱b︱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b︱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六、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区指城市中同类活动(如工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功能区。如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高等教育区、旅游区、政府机关区、金融区、交通运输及仓储区等。
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各处地租不同,一块土地最终用于付出地租最高的那项活动。社会因素:指城市人口按职业、社会阶层、种族、文化宗教等分成的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如收入不同形成高级和低级住宅区, 又如知名度和宗教信仰,以及种族等都能形成相应住宅区。行政因素:政府部门综合各要素,引导或划定功能区。历史原因:历史上因工业、或商业著名,而成为工业区,或商业区。
2.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有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使其转向郊区。
(1)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1)由于城市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它交通方便。城市的中心距离城市的各个方向来说,是较近的,也是方便的、便宜的。正是这个优点,它会吸引城市内各个方向的顾客。再有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市中心商业比较发达,供应各式各样的商品,也就吸引顾客。顾客多了,也会把别的服务部门,如饮食、交通、旅行社、宾馆、娱乐场、邮电、通讯、银行等都吸收过来。其提供多而方便的设施,就吸引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就招致更多服务。这些就是市中心区位产生的集聚力,它推动人、物、服务向城市中心集聚。
2)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导致人们的心理作用。例如在旧金山,原来的金融业由于就近港口而发展起来。现在因填海,港口已向前延伸。可是,原先的金融业却已形成自己的知名度,继续留在原地,还吸引新的金融单位在这里集中。
城市的集聚力也不是无限的,当其作用发挥到一定程度时,也会走向反面。由于集聚吸引大量的人、大量的车流,结果造成人口过多、交通阻塞,这样便利的条件转为不方便,舒适的环境由于车辆造成的空气污染变得对生活与健康不利。这种变化也就迫使人离开小心地区向郊区转移。小汽车的普及为富有阶级离开中心,居住郊区花园洋房环境提供了方便。这时城市就出现了与集聚力相反的力,即离散力。
(2)离散力。离散力是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1)是经济条件方面。原来城市中心的商业区由于在商业区周围原高级住宅区的富有阶级转到郊区后,营业额下降,其经济效益亦随之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原来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该地区的高地价、高工资、高消费,给中心地区造成高的成本与负担。这两方面的问题使得这些企业无法纪续下去,不得不选择搬迁这一措施。所以,一些在中心地区的服务业就随着富有阶级也转向郊区。这就是所说的城市分散化过程(或郊区化过程)。
2)是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落,原来空出来的富有阶级居住区被低收入的人所填补。因此,城市中心的声望开始下降,相反,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高,增强其吸引力,就加速城市的分散化过程。
城市的分散化,造成城市中心失业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闲置不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居民转向部区又占据了不少农田,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
(3)摩擦力。是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指各种各样的门槛,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等。
由于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相互作用,形成城市的地域结构。
3.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地域内部,各种不同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有机联系,共同构建的城市整体。城市地域结构理论有:
1)同心圆理论

城市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城市结构呈5个同心圆带的结构模式。Ⅰ.是中心商务区。这是城市商业、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地带及交通运输中,多高层建筑。Ⅱ.是过渡地区。该区最初为富人居住区,后因环境质量下降,逐渐成为贫民集中,犯罪率高的地区,房屋和街道破旧。Ⅲ.是工人住宅区。多为工厂工人集中的住宅区,住户多是由有固定收入的第Ⅱ带居民移人的。Ⅳ.为中产阶级住宅区。以独户住宅、高级公寓为主。 V.为通勤带,住户在城内工作、郊外居住,收入高,多为花园式的单户住宅。
2)扇形理论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Hoyt)于1939年提出的。发现高房租区多沿着方便的交通线从中心业务区向外延伸,又多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区。即在交通工具影响下, 城市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该理论是在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引入运输系统理论,故研究方法比同心圆理论进了一步。形成扇形的原因首先是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其次,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地区,如滨海地区较远处的空阔地区。离市区及中心地区远就需有快速交通线与其联系。高租金地区形成也就吸引中等租金住宅区在其附近发展,以便能分享高租金住宅区己形成的美好环境、便捷交通与社会声望。
霍伊特的扇形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型中加上交通因素的作用而得出。特别是近些年来私人汽车与道路的发展,离市中心的距离的影响遂被快速交通所减弱,因而出现扇形的地域结构。
3)多核心理论
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一个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种种功能区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种种功能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区位,从而形成多核心的地域结构。如工业区要与高级住宅区分隔;商业区要有方便的交通;大学城则与知识阶层、高技术人员住宅区及书店联在一起;银行业与商业、批发业有紧密的联系;一些占地面积大的家具、汽车等的销售点为避免支付高房租和高地价而转向地价和房租便宜的边缘地区等。

该理论考虑到城市地域发展中诸如区位、聚集、地价、房租等到多种因素及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结节作用,比前两种理论更接近现实,但对各核心间的职能联系和不同等级的核心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等重视不够。
七、城市景观与感知
(1)城市景观
①最明显的是城市城市建筑高度。美国,建筑高度由中心区向四周迅速减低,到边缘区成为1—2层的单户住宅;欧洲,城市景观较为平整。
②著名建筑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如巴黎的铁塔和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与克里姆林宫、悉尼歌剧院。
③城市格局。经规划和设计建设的城市,其建筑物单体与组合,道路系统等反映独特的风格与含义。如首都北京,方方正正、城中套城,反映礼制。
④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形成的风格。特定地理环境形成特定的风格。沿江、沿河、沿湖的城市利用水体形成城市特色。如在利用水体边缘形成商务区,上海黄浦江外滩;发展城风景旅游区,杭州。此外,如山城、泉城等,因地理环境特殊而具有自己的特色。
(2)城市感知
城市景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活动范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城市的接触面不同等,会对城市产生各自不同的印象。
感知的城市景观(即印象)主要由路、界限、节点、区和路标构成。
第三节 集镇与农村
乡村聚落和城市一样,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们生产、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如在乡村聚落有商店和集市进行物资集散和商品流通,人们在从事农、副业生产、饲养动物、堆积厩肥、栽培果树、种植粮食、蔬菜、设置仓库、打谷场和堆放劳动工具等。所不同的是,乡村聚落的规模较城市要小,其功能也比较简单。
乡村聚落指除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所有居民点,包括村庄和集镇。
在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等因素的作用下,这些乡村聚居地组成了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具层次结构和功能分工群体,此即为乡村聚落体系。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是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状况的标志。乡村聚落地理,以农村地区的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就把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
一、集镇
集镇:是指建制城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指除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及其它设镇的地点之外,县以下的多数乡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并且有相应的腹地支持,这样的聚落成为集镇。具有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居民点。
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集镇既无行政上的含意,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城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集镇、集市和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三者在形成和发展上有一定的联系。
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工业村)
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这是我国一种比较特殊的乡村。
这种乡村的出现—般是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效率高,有富余劳动力的地区出现。—般多为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或当地的矿产生产工业制品,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一般多为本村农民兼业,所谓的“离土不离乡”。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有的工业产品质最差、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对环境的污染也十分严重。
2.集市
指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具有固定的交换地点和交换时间,集市为周围乡村地区提供服务,具有中心地的职能。集市的地点一般都交通较为便利。利于周围的商品流通。
集市的特点:(1)周期性。指交易活动时间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是按照一定的周期事先确定了的。在时间安排上,相邻市场为了避免竞争,集市日一般尽可能的不重复,即指毗邻的几个集市,交错开放的日期。一般是等级低的集市日是按照等级高的集市日的安排来确定的,以减少竞争。(2)巡回性。集市是流动的市场,商人、手工艺人和农民等需轮流到不同市场,巡回找客,出售货物;对商人而言,一个集市的消费需求不能维持他的生计,他必须流动巡回于几个集市才能获得利益,集市日的不重叠性为他提供了巡回的可能性。对于手工艺人的产品和农民的农产品,在一个集市如果销售不完,他可以选择临近的其他集市进行销售。(3)交易的地区性。交易的内容一般是地区内农民生产的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都是面向农民销售和服务的。(4)集散性。集市起着商品集散的中心作用。
在现代,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的兴起,集市人口逐新增多,要求有相应的居民住宅、道路、通讯、供电、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文娱等各项事业,周围农村也要求集市提供商品信息、资金信贷、人才和技术指导等项服务。因此,集市逐步加强建设,成为农村地区小范围内经济文化的中心,即转化为镇。
二、乡村
(一)乡村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而言,就是城市以外的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以田野和散布的居民点景观为主的广阔区域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具有人口和建筑密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职能水平低,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
一般是由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
(二)村落与环境
乡村聚落周围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大类。
1、自然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理位置不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如气温、湿度、风向、地形、地质、地貌等方面的差别也是极为悬殊的,因而反映在民居建筑及村镇聚落的形态上,也必然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1)气候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气候对于民居及村镇聚落景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气候特征比较显著的地区,这种影响尤为突出。一般来说,当地居民都是利用自然条件,尽力去适应当地的气候因素来建造住房,并形成相应的居住生活环境。
1)各地降水量的大小影响房屋的建筑形式。一般说来,降水多的地方的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反之,屋顶坡度小。在气候特别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全是平的,可以用来暴晒粮食。
2)地处纬度较高的华北、东北地区,冬季气温极低,尤其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要求墙与屋顶较厚,一般北向不开窗,向南开大窗,建筑物之间保持日照间距,室内采暖。华北地区冬季气候较寒冷,屋顶坡度较平缓,兼顾采暖与通风,除争取日照外还应兼顾采暖与通风。
(2)地形、地貌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和地貌的变化,对于乡村聚落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无论从村落选址择基,还是到修建,都要慎重地考虑到村落与山形水势的结合,极力利用有利的自然因素来创造更加适合于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而且达到整个村落和建筑等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融合。
1)山地乡村聚落
①由于坡度的影响,乡村聚落外观富于变化、高低错落有致。在山区,没有能力对自然地形做出较大的改变,一般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地修建住房。因此,不仅从单体建筑看其外观很富变化,特别是从整个聚落的景观看,则更是高低错落而层次分明。②山地和平原的接触地带或山坡与冲积扇的接触地区,为了节省平地用于耕作,常成为乡村聚落的集中地。③一般来说,相对高度越大,乡村聚落就越少、越稀。这与高山地区人类生存环境狭小、严峻有关。④山区的住宅,多用石料建筑,就地取材,形成一种特有的聚落外观。一般房屋的基础都是石料,石料丰富的地力整个墙体都是石料,在有板岩分布的地区,住宅的屋顶覆盖材料也用石板。⑤山区村落一般布局分散,规模较小。
2)平原乡村聚落
在低洼平原地区,乡村聚落由于经常会受到洪水威胁。因此,在易受水淹的河流两岸,湖滨滩地或盆地中心洼地,往往没有聚落分布。村镇主要分布在山前漫岗的倾斜平原上,这里地势平缓,略有起伏,农田集中,又不受洪水威胁。在河网交织或湖滨江畔地区,在一些不易受到洪水威胁的高地和圩堤上建造居民点。在圩区,居民点多成条状分布,甚至不具备聚落的形态。在湖荡地区则集中于局部地势较高地段,村镇较大,住宅集中。
(3)水源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往往成为村落形成与布局的关键因素。水源地的位置、供水量决定着村落的选址和村落的规模。村落的位置也就必须有水源保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聚落的分布与水源的关系显而易见,我国西北地区总体上人口密度较小,但绿洲却是人口高密度的地域。即使在降水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区,聚落分布也明显受到用水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水网稠密的地区,居民取得生活用水很方便,聚落可以十分分散;在河道稀少的地区,居民点则大而集中,密度稀。在丘陵山区,除个别孤单小村外,一般村落都分布在山麓和开阔的河谷平原。这与居民用水和接近耕作地区有关。山上的孤村或过去的寺院也多建筑在泉水出露处。村落对水的依赖性还表现在聚落的沿河发展上。
在干旱区,泉水量、湖泊水量的大小及变化,会引起周围地区村落规模大小的变化。
水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有时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如山东苍山县的兰陵镇,用当地的水生产的兰陵美酒,香纯浓郁,美名远扬,兰陵镇也随之得到发展。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品质很高,发展成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促进了聚落的发展,如辽宁省鞍山市的汤岗子、北京京郊的小汤山等。
(4)当地植被影响到村落建筑材料的选取。
草原地区主要用草做房屋顶铺盖材料;林区用树木捆扎叫做“马架子”的建筑;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人们多用竹木作为建筑材料;傣家竹楼是云南民族风情旅游的重要景观。
2、经济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乡村聚落的发展演化常受聚落本身和聚落之外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1)农业与土地利用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1)农业资源数量的影响。任何地区,如果腹地广阔,农业资源越丰富,所能承载的人口越多,聚落规模越大。如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落,腹地的大小就是耕地所达的范围,牧区、林区和渔区则是草场、林地、渔业水面的大小。因而农业用地的多寡与村落的兴旺发达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村落离耕作区的远近影响到聚落的分布与规模,在离大村较远的耕地处,往往建立起零散的小村。一般人多地少地区,耕作精细,土地不能离聚落太远;人少地多地区则相反,聚落之间的距离大,聚落规模较大而密度较小。
2)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在精耕细作的平原区,一般乡村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聚落规模比较大;而在牧区和高山地区,土地经营比较粗放,聚落比较稀疏,规模较小。
(2)工商业布局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工商业布局对乡村聚落的发展兴衰关系很大。
1)乡镇企业的发展常使村镇的规模、面貌、商业、文化等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由于工业本身发展带来的,如兼业人口的增加,用地规模扩大等。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使农村经济水平提高,积累了兴建各种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资金。
2)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会产生新的聚落。接近矿区的某些小镇或村庄就会受到资源开发的带动影响,促进商业的发展与市面的繁荣。资源开发首先会吸引一批开采工人,这些工人的衣、食、住、行会带动饮食服务、房地产、交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该地区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镇。比如油田开发,会带动油田周围村庄的发展,矿石的开采使偏僻的山区形成新的聚落。
3)商业网点、服务业的布局会促进聚落的发展。生产资料销售点、商店、饮食业等商业网点的设置促进了聚落的发展,村庄中某些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如小农具制造和修理,浴室的开办等,导致村庄逐渐演化为小镇。
4)市场的发展会促进聚落的发展。通过发展商业贸易带动其它非农产业和乡村建设。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以某种专业生产为基础形成专业市场、批发市场,或是因地理位置较好、历史传统悠久而吸引四方商贾形成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二是地处省际交界或不同经济类型区交界的集镇,由于产品的互补性很强,发展边贸、兴建边城。其职能主要是流通职能,有的兼具政治、文化中心功能。
(3)交通条件对乡村段落的影响
水陆交通方便是乡村聚落最初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集镇形成后,商业贸易、文化生活等的交往又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乡村聚落的大小、分布与交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如水网地区,往往在河流与大道的交会口形成较大的聚落,沿着河流形成一连串大集镇。山区较大的冲积盆地是整个山区的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一般可形成较大集镇,山谷盆地的所有村落呈向心状态与这个集镇产生经济联系。在孤立的山地,则往往在山的四周形成一些较小的分散的聚落、不能形成大的集镇。
重要交通线的开通常常会促使新聚落产生,交通线更主要的作用是影响聚落扩展的规模(速度)和形态。交通线对聚落扩展规模(速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聚落交通区位的重要性而实现的,重要公路线的新建或扩建使那些区位较为重要的聚落吸引人增加,从而加快聚落的扩展速度,聚落规模迅速增大。依托单一方向过境公路发展起来的村落形成条带状村落;依托“十字”型过境公路发育成团块状村落。区域性道路网络影响到宏观村落地域结构形态。
交通网络的建设与村落兴衰息息相关。
当然,由于处在交通要道位置而发展起来的集镇,也常因地形的变化和道路的改线而引起衰落。
3、社会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一般讲,生产力低下、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地区,自然因素对于乡村聚落的影响往往是难以逾越的,而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社会及文化所起的作用则更为显著。
(1)人口与家庭
人口的增长与减少对乡村聚落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长是聚落不断外扩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口增长不断产生新增人口对居住房屋的需求成为聚落内部房屋建设的内部驱动力。我国农村目前绝大部分为3、4口人的小家庭,家庭结构小型化也大大增加了乡村聚落的居住需求。相反,人口的减少是乡村聚落衰落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些乡村的人口往城镇转移,乡村聚落多剩下老龄人口,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乡村聚落必然要逐渐消亡。
(2)宗法、伦理、道德观念
如我国的四合院住房形式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特别是华北地区,住宅之所以取四合院的形式,宗法礼制观念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些思想在四合院布局形式中最容易体现:这就是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
又因为村镇聚落基本上是由住宅所组成,所以这种布局形式对于村镇聚落的形态及景观的形成影响也极大。例如某些村镇的街、巷空间基本上就是借四合院住宅的外线所界定的,特别是一些巷道,其侧界面异常封闭,这主要是由于内向布局的四合院住宅绝少对外开窗所致。此外,由于四合院住宅的平面均为方形或矩形,由此所限定的街巷大体上横平竖直,即使因地形限制而必须转折,也多取曲尺的形式,而很少出现斜向交叉的情况。
(3)血缘关系
聚族而居是旧中国常见的构成居民点的形式,现在,许多村落还以世族的姓氏而命名,如王家村、李家楼、张家湾、孙家庄等。一些大的名门旺族,虽然因同一血缘关系而共处于一体,但其内部却有亲疏之分。村落空间往往因这种亲疏关系不同而自然地呈现某种地域上的区化,从而使本来浑然一体的村落空间,在人们的观念中打上不同的印记。
(4)宗教信仰、风水观念
宗教信仰对乡村聚落也有一定影响,特别对某些地区聚落的结构以及一些宗教聚落的形成发展等。在伊斯兰教地区,清真寺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真寺、教堂、喇嘛庙等,不但常占有各种不同宗教聚落的中央位置,而且也常是最显著的建筑物。各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信仰和习俗,这同样也会对乡村聚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代村落的选址必定要先看风水。要选择一定的走向和地形部位。
(5)交往与风俗习惯
聚落所在的地方,必然有交往活动。在村落中,进行经济交往、商业活动、及交通条件好的地方,出现了商品交易经常化、固定化的集镇。
此外,因风俗习惯而出现的公共交往活动也会对聚落形态和整体空间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交往活动多与传统节日相联系。这些风俗习惯需要有固定购活动场所,比如浙江绍兴一带的看社戏,需要在水边修建戏台,每逢社戏的日子,百姓八方云集,带动了小商贩的繁盛,沿街就出现了一些店铺,形成了聚落特有的风格。
(6)政治中心地位
如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发展速度显然要快于其它村落。中心村落的行政地位提高同样对村落发展起到加速作用。
三、村落的类型
现在,村庄中也发展了村办工业和个体工业,以及其他行业,按照居住在村庄内人们的经营项目的性质和村庄的不同生产性建筑和公共建筑设施等,村庄也可以分为农耕业村落、牧业村落、渔业村落、林果业村落、副业村落、狩猎业村落、工矿业村落以及文化村、旅游疗养村落等多种聚落。
1、乡村聚落位置分类
聚落的位置,是指一个聚落所在的处所以及它与附近其他聚落和周围广大区域内多种地理实体的空间关系。位置的选择对聚落的形成发展至关重要。乡村聚落的位置分类如下:
1)按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来分:
可将乡村聚落分为平原村落、滨湖村落、沿海村落、三角洲村落、草原村落、山区村落等。
一般说,在平原、滨湖、沿海、三角洲等地方的乡村聚落,人口较密集,耕地较多,经济、文化等都较发达,社会比较开放,社会流动较频繁,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草原上多是牧区,原来的牧民多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随着畜牧业的发达和科学化、现代化,多半牧民开始种植牧草,围困草场,定居下来,形成草原村落;山村村落则多较闭塞落后,人口聚居程度更低,有的山区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够,有的穷山恶水,资源贫乏,多半经济结构单一、贫困。
2)按距离中心城市周围的远近可划分为:
城郊聚落和一般乡村聚落。
城郊聚落又可分为近郊和远郊聚落。这种类型的聚落大体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其经济、文化等向周围辐射,形成一种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由于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圈层,一般呈现梯度分布的状态。近郊的乡村聚落,由于有城市工业、交通、信息、金融、科技、人才、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援,经济、社会发展快,居民素质相对较高,其发展常常可以起到一般农村聚落先导的作用。
2、乡村聚落形态分类
乡村聚落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住宅聚集在一起的集聚型聚落,另一种是住宅零星分散的散漫型聚落。
1)集聚型村落又可分团状、带状、环状等三种类型。
团状村落平面形态近于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其南北轴与东西轴基本相等,或大致成长方形。这种聚落多分布在我国平原或盆地,在东部平原上极为常见。带状聚落有因靠近水源而沿河道伸展,或为避免洪水浸淹而沿高地成带状延伸,或沿公路等交通线路两旁分布。其优点是取水和交通方便,离耕作区较近,但户均占地面积较大。
环状聚落多分布在我国山区及湖塘畔。即“环山建”或“环水建”,此种聚落数量较少。
2)散漫型聚落(点状聚落),以孤立农舍为基础,表现为点状分布的形态,实际上是零星散布在地面上的居民住宅,在我国广大山区、牧区较为常见。居住地自然条件一般较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也有部分散漫型聚落沿河流或道路分布。
聚落形态的不同对农村居民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交往、社区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3、乡村聚落职能分类
按照其职能,可将乡村聚落划分为农业聚落和非农业聚落两大类型。
1)农业聚落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村落,包括种植业村、牧业村、渔业村、林果业村、狩猎业村、副业村等类型。
种植业村是指以种植业为主的村,虽然有些其他产业,但居民的主要劳动和劳动收入来源是种植业。除从事种植业生产以外,一般还兼营动物饲养、果树栽培和其他家庭副业。我国大多数乡间村落都属于这一类型,但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东北平原上。此类村落,人口规模和建筑形式相差部极为明显。
牧业村,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有天然草原的地方,居民的职业主要是从事畜牧业劳动,主要收入来源于畜牧业。牧村广泛分布于我国半干旱、干旱地区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及西北其他省区,由于草原载畜量有一定限制,牲畜的放牧半径远大于农耕区的耕作半径,牧村一般小而分散。我国西北牧民的生活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
渔业村,包括从事海洋和淡水渔业捕捞、养殖为主的村。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和江河湖泊附近。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许多专以捕鱼为主的渔业村落,生产地区是广阔的海洋和沿海滩涂,在优良的避风港内可以形成规模很大的聚落。
林果业村,这类村多分布在山区与半山区,居民的主要劳动和收入来源以林业生产为主。在山地丘陵区,有许多经营竹、木等用材林和桑、茶、油桐、油茶等经济林的林果业村落。
单纯的副业村在我国较少,但以副业为主兼营少量耕作业和林果业的村落却十分常见。如在山区中有以制造石磨、石碑为主的村落,有的村落则以制造雨伞、竹器、陶器为主,有的平原村落以植桑养蚕为主。
2)非农业聚落虽位于乡村,但并非以经营农业生产为主,介于城市和乡村两者之间的类型。主要包括集镇、工矿业村、旅游村、疗养村等类型。
集镇一般人口较多,从事工、商、文教、行政和其他非农行业的人口比重较大,设有集市和若干商店,一般多为镇、乡、行政村所在地。
工矿业村一般离城较远,居民点很小,基本上都是工人或农业户口的工人。这类聚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工厂的兴建,如农副产品加工厂、大城市附属配套厂、小化肥厂、农机修造厂等,使原来的农村变为工业村镇或工农业并重的村镇;另一类是矿业村,是指以采集石子、砂子、煤炭等矿物为主的村。多分布在有矿产资源的山区或河床地区。如在矿产、森林、水力等资源的开发地建立厂房、作业区、住宅区、商业服务区等,使聚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分布一般较为分散。
旅游及疗养聚落大部分是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作为居民主要职业和主要收入来源的村。位于距大城市、大工业区不太远的风景优美的海滨小村或山村,主要靠发展与旅游、疗养相关的交通、餐饮、住宿、商业服务以及旅游商品等行业。
宗教聚落,在著名的宗教胜地附近,依靠供应僧尼和观光、朝拜游客的膳宿、生活用品以及出售旅游商品而形成的聚落。
交通聚落,如渡口、远距离公路的休息站、停泊自船只的小港口等。
在边防哨所、边防站及带有军事性质的机场、发射场、实验基地等会形成军事聚落。
4、按乡村聚落的规模分类
按聚落的人口聚居规模和生活各方面(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服务、贸易设施等)的职能大小进行分类,分为小村、中村和大村。
大村,常是乡政府或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拥有一定数量的代销店和文化教育、生活服务单位。这种大村多分布在耕地密集、地少人多的平原地区,华北较多,东北、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河口冲积平原等地也较普遍。中村,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村落,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地少人多地区这类村落更多一些。一般由几个村庄组成一个行政区,并设有小学、代销店、理发店等。小村,落数量多,但在农村总人口中的比重较低。以山区、丘陵区、牧区、林区分布最为普遍。因耕地零星分散,或因生活用水不足,不宜建造大村庄,住宅布局分散,户均占地面积大。
5、按乡村聚落行政组织关系分类
(1)自然村,是指依据地理环境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具有明显的聚落界限。(2)行政村,是指按行政管理要求划分而成的村落单位。它可以是一个自然村,也可以由几个比较小的自然村组成。行政村中设有村民委员会。
6、按村落的布局分类
(1)主轴型村落。村落主轴由一个带状的大村构成,伸展轴较大。村落房屋、商店、饮食服务设施等,均沿伸展轴两侧布局。
(2)子母型村落。村落由一个大村和若干个小村构成。大村常常是中心,具有中心村的性质。小村围绕大村不规则分布,小村布局往往受地形阻隔、河流分割等因素制约。
(3)串珠型村落。若干规模大体一致的村庄,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呈线状分布形态,该类型常见于河谷、沼泽、高地、山麓等地区。
(4)均衡型村落。在某些平原地区,均衡分布一些规模相近的村庄,共同构成一个行政村,并且有一定的服务设施。
(5)星点型村落。在许多山区、丘陵地带,村落由若干个分散的村庄构成,村庄之间相距较远,缺乏中心村和中心地服务职能,村庄分布无规则。该类水平较低的类型。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聚落、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功能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率、首位城市法则、村落、集镇、城市感知、多核心理论。
2、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3、什么叫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的机制是什么?
4、简述当前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5、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6、集镇的特点。
7、村落与环境的关系。
8、试论述城市内部的地域模型差别并分析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作用,举例说明。